7月21日凌晨互联网配资平台,以色列空军再度对也门西部的重要港口——荷台达港实施空袭。以色列国防军发布声明称,此次打击针对的是胡塞武装设于该港口的军事设施,理由是该港被用于接收伊朗提供的武器和物资,并以此为跳板对以色列及其盟友展开攻击。
胡塞武装控制的马西拉电视台也证实,荷台达港多处区域遭到袭击。虽然具体损失未被披露,但从多方消息看,此次空袭显然不是象征性的警告,而是带有明确军事与战略目的的定点打击。
回应袭击,阻断补给,以军“三箭齐发”
首先,此次空袭被广泛认为是以色列对胡塞武装近期持续袭击行为的直接回应。根据也门媒体统计,自年初以来,胡塞武装至少对以色列发动了14次导弹打击,其中有一枚导弹甚至命中了特拉维夫国际机场,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对社会秩序和以军防空体系造成不小的震荡。在胡塞武装高调“声援加沙”背景下,这种袭击成为对以色列持续的压力源。
其次,以色列意在切断胡塞武装的补给线路。以国防部长卡茨公开表示,荷台达港不仅是胡塞获取外部支援的重要窗口,更是该组织重建战斗力的关键环节。此次空袭的一大目标,就是摧毁港口中用于维修和重建的工程设备、燃料罐车等基础设施,防止胡塞武装恢复此前被破坏的后勤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初的前一次打击中,以军曾炸毁了停靠在该港的“银河领袖”号船只以及部分港口建筑,而如今仅隔半月就再度出手,显然是试图形成“持续打击—难以修复”的压制态势。
第三,以色列军方特别强调,此次打击任务是由无人机执行的,暗示着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正在向新的技术阶段推进。选择以无人机方式袭击距以本土上千公里的也门,既可降低以方人员风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测试自身跨区域打击链的效率与成效。
报复循环难断,“越炸越强”令以色列陷入困局
尽管以军屡次空袭荷台达,但胡塞武装在实战中展现出极强的恢复能力。由于地形复杂、部署分散,加上多年战事磨炼出的应变机制,使其每每在被打击后,迅速完成设施重建并重启攻势,甚至在战斗力上不断提升。换句话说,这种打了又起的“弹簧战法”让以色列陷入报复陷阱——一次次空袭并未遏制胡塞武装,反而刺激其反击力度升级。
以色列媒体普遍认为,当前以军与胡塞武装之间的对抗已进入“你来我往”的消耗战周期,而其根源依旧是加沙地带的战事未止。胡塞方面态度明确:除非以色列终止对加沙的封锁,并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其对以报复不会停歇。这意味着,只要加沙战火继续燃烧,红海沿岸的局势便难以安宁。
专家解读:三重动因驱动以方再度出手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指出,以色列再度出手攻击也门胡塞武装,背后有三重考虑。
首先是战术层面的“报仇”。7月7日以来,胡塞武装再次对以境内发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以军需要通过空袭传达明确的回应,维持自身的威慑形象。
其次是战略层面的“截断供血”。近期也门政府公开表示,截获了一批伊朗提供给胡塞武装的武器,种类多达70余种。尽管伊朗予以否认,但以色列与美国基本认定德黑兰正在加大对胡塞的军事支援,因此荷台达港成为必须打击的重点。
第三是心理战层面的“防恢复”。以方情报显示,胡塞武装正试图重建港口功能,以便重新获取物资与装备。此时出手打击,是防止对方卷土重来的“预防式打击”。
胡塞或将回击,红海通道再陷危局
对于此次空袭,胡塞武装是否会再度回击几乎毫无悬念。根据过往经验,该组织很可能在未来数日之内展开报复行动,方式或为再次袭击以色列本土目标,或为干扰红海航运,甚至不排除两者并用。
尽管专家普遍认为,以色列与胡塞之间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这种低烈度、间歇性的报复循环将对红海海域的航行安全构成长期威胁。全球航运可能因战火阴影再度出现搁浅或改线,相关经济代价将逐步显现。
空袭不是终点,和平仍需回到根源
总的来看,以色列此次再度袭击也门荷台达港,表面上是一次军事报复,实则折射出其面对区域安全困局的焦虑。荷台达港只是一个出口,问题的核心仍在于加沙冲突未解。只要加沙战事还在持续,胡塞武装便有发动袭击的“道义正当性”,而以色列空袭再多次,也难以彻底根除根源。
如何打破这种“报复—反报复”的恶性循环?答案可能并不在荷台达的废墟里,而在以色列对待加沙问题的政策转向中。否则互联网配资平台,红海的平静仍是短暂,而中东的未来,依旧悬于空中战火之中。
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